羅健熙告別《明報》評論版:擱筆於此,有緣再書 籲從政者守中庸之道「在撕裂中重新找到平衡點」
發表於 : 週四 7月 31, 2025 4:59 pm
羅健熙告別《明報》評論版:擱筆於此,有緣再書 籲從政者守中庸之道「在撕裂中重新找到平衡點」
【支持 Channel WE 付費訂閱】
https://linktr.ee/ChannelWEHK
民主黨主席羅健熙今日(31日)在《明報》觀點版發表評論文章,透露今次是他最後一篇恆常定期在該報發表的評論。羅健熙在文章強調華人文化的中庸之道,稱無論個人修養還是政府施政,都需張弛有度、避免偏激,即使部分市民與政府意見相左或理念不一,亦不必一概視為「對抗」,呼籲政府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。羅健熙自言對公共管治的看法尚有千言萬語,但因篇幅所限,「只能擱筆於此,未來有緣再書」。
羅健熙的文章題為《中庸不平庸 處事忌過龍》,表示民主黨自2021年7月起每周於《明報》評論版發表文章,他本人平均每兩星期執筆一次。翻查資料,羅健熙對上兩篇評論文章分別於7月4日和7月17日在《明報》刊登,對政府未來施政方針提出建議。
文章從商台懸掛的一幅對聯「話到口中留幾句,理從是處讓三分」切入,羅健熙表示他從政近20年來時刻把這話記在心中,而香港本身也是容納不同背景、信念和價值觀人士的「大熔爐」,其包容和開放體現「中庸」智慧,成就香港的繁榮,「即使時移世易,我始終認為這些價值依然值得守護」。
稱無必要把異議視作對抗
羅健熙其後提到近來不時有政府官員提及的「軟對抗」,稱其涵蓋範圍「好像愈來愈闊」,但具體界定仍然模糊。他指出香港本屬多元城市,部分市民與政府意見不同屬平常,「把所有這些東西一概視為『對抗』,實無必要,也不準確」,認為當局可把異議聲音視作「免費紅隊」,既可改善政策,亦能展現開放胸襟,「何樂而不為?」
羅健熙稱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東西交融、百川匯流、亂中有序、靈活變通等個性,不同元素不會各走極端,亦不互相排斥,強調尋找平衡的過程必然有衝突和紛爭,「但容讓這些分歧在枱面上討論,也是調和不同想法繼續和平共存所必須的」。
羅健熙表示感謝《明報》安排刊登文章,以及讀者的包容和支持,承認目前社會撕裂尚未癒合、無力感仍深,他亦對公共管治有大量看法,只是未能一一寫下,「願為政者能夠珍視這份智慧,在撕裂中重新找到那個平衡點」。
【支持 Channel WE 付費訂閱】
https://linktr.ee/ChannelWEHK
民主黨主席羅健熙今日(31日)在《明報》觀點版發表評論文章,透露今次是他最後一篇恆常定期在該報發表的評論。羅健熙在文章強調華人文化的中庸之道,稱無論個人修養還是政府施政,都需張弛有度、避免偏激,即使部分市民與政府意見相左或理念不一,亦不必一概視為「對抗」,呼籲政府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。羅健熙自言對公共管治的看法尚有千言萬語,但因篇幅所限,「只能擱筆於此,未來有緣再書」。
羅健熙的文章題為《中庸不平庸 處事忌過龍》,表示民主黨自2021年7月起每周於《明報》評論版發表文章,他本人平均每兩星期執筆一次。翻查資料,羅健熙對上兩篇評論文章分別於7月4日和7月17日在《明報》刊登,對政府未來施政方針提出建議。
文章從商台懸掛的一幅對聯「話到口中留幾句,理從是處讓三分」切入,羅健熙表示他從政近20年來時刻把這話記在心中,而香港本身也是容納不同背景、信念和價值觀人士的「大熔爐」,其包容和開放體現「中庸」智慧,成就香港的繁榮,「即使時移世易,我始終認為這些價值依然值得守護」。
稱無必要把異議視作對抗
羅健熙其後提到近來不時有政府官員提及的「軟對抗」,稱其涵蓋範圍「好像愈來愈闊」,但具體界定仍然模糊。他指出香港本屬多元城市,部分市民與政府意見不同屬平常,「把所有這些東西一概視為『對抗』,實無必要,也不準確」,認為當局可把異議聲音視作「免費紅隊」,既可改善政策,亦能展現開放胸襟,「何樂而不為?」
羅健熙稱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東西交融、百川匯流、亂中有序、靈活變通等個性,不同元素不會各走極端,亦不互相排斥,強調尋找平衡的過程必然有衝突和紛爭,「但容讓這些分歧在枱面上討論,也是調和不同想法繼續和平共存所必須的」。
羅健熙表示感謝《明報》安排刊登文章,以及讀者的包容和支持,承認目前社會撕裂尚未癒合、無力感仍深,他亦對公共管治有大量看法,只是未能一一寫下,「願為政者能夠珍視這份智慧,在撕裂中重新找到那個平衡點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