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香港預算案充斥中國式用字】
詳細報道
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花了近兩小時七分鐘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,在開首部份花了不少篇幅感謝「國家」。然而,一份面對香港人的預算案,用詞卻進一步「中國化」,充斥中國大陸字眼,今年的講辭更出現「前沿、機器人、數字」等,香港人陌生的詞彙。
作為一國之下的香港,陳茂波的講辭當然不乏大中國口號式發言,例如強調香港要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」、「做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」等等。而本台根據財政預算案2025的PDF版本搜索,單是形容中國與區域的相關用詞,「內地」便出現30次、其次是「大灣區」26次、「國家」22次、以及「一帶一路」7次。
兩小時多的講稿,有些「中國式」字眼是新近出現在政府官員口中。例如出現了3次的「前沿」,陳茂波指「通過前沿研究和落地應用」、「牽引更多前沿科企」及「分享科技的前沿探索和創業經驗」。
到底甚麼是「前沿」呢?根據百度的解釋,「前沿」是指前部的邊沿、防禦陣地最前面的邊沿或鬥爭的第一線;而中國民間所用的「前沿」,其實是帶有「尖端、最新、最領先、先進」的意思,在中國大陸不少科學研究相關文章,都出現「前沿」一字。而香港亦逐漸以「前沿」來取代了「尖端」,如嶺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博士課程簡介中,便指「課程通過探索AI前沿技術與核心知識」。
數碼變數字
更有趣的是,香港人一向將「Digital」譯為「數碼」,然而,陳茂波卻緊跟「祖國」,以「數字」一詞來取代,如「推動公務數字轉型」和「數字政策辦公室」;至於「Robot」,香港人從幼稚園開始已學懂是「機械人」,但陳茂波卻用了「機器人」,如「港投公司將會舉辦首屆國際機器人大會(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odied AI Robot)」、「這些科企涵蓋人工智能、機器人、綠色 科技等不同領域」。
至於一般字眼亦多採用中國式的詞彙,例如港人習慣使用「改良、改善」,預算案則用了「優化」,一共出現26次;「高質素」則用了「高質量」來取代,共出現5次。